首页> 兰心慧眼> 正文

​真游戏 实观察 乐思考

发布时间:2020-12-18 来源:华新幼儿园 

真游戏 实观察 乐思考

——记自主游戏中“小医生”的系列故事

华新幼儿园 胡惠惠

背景:

    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活动,是孩子们自主、自由、自发的游戏,源于孩子们的生活经验,是幼儿生活的重要内容。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推进,游戏已经成为幼儿活动的重要内容,游戏能促进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能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孩子们在游戏中对现实情境、问题的解决,能加深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交往程度,从而发展他们的社会性。如何使游戏真正成为孩子自己的游戏,最大限度的发挥孩子们的主动性,让孩子们“真游戏”起来,都是我们老师为之探索和努力的方向。下面就结合“小医生”的案例来具体说一说:

镜头一:认真“陪护”的小医生

游戏中……

娃娃家妈妈推着车带着娃娃来到小医院:医生,我的娃娃生病了,你帮我检查一下,我有事情先回去了。等一会儿来接娃娃吧。 妈妈把娃娃交给“小医生”后就离开了。小医生接过娃娃,先给娃娃检查了一下身体,想把娃娃放到小床上挂盐水,看到小床上已经有一个娃娃了,他想了想抱着娃娃坐了下来,给娃娃挂起了盐水。5分钟过去了~小医生依然坐在那里抱着娃娃,时不时的摸摸娃娃的额头:呀,娃娃退烧了。见妈妈还没有来,他继续抱着娃娃等待~,这时披萨店的服务员在叫卖:有人要吃披萨吗?小医生听见了:我在陪娃娃,还没有吃饭,给我一块披萨吧。小医生匆匆的吃了点披萨,又抱起了娃娃:妈妈怎么还不来呢?”5分钟又过去了~娃娃家的妈妈来了:医生,我来接娃娃了。小医生:娃娃已经不发烧了,可以回家了。妈妈:谢谢你,医生。小医生的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他走出去买吃的了……

游戏后……

我和小医生聊了起来:小医生,你为什么一直陪着娃娃呢?小医生:娃娃生病了,妈妈有事情,所以我陪他。小医生:没有人陪他,娃娃会哭的。我又追问:哎呀,那你抱着娃娃都来不及吃饭了呢?小医生:没关系呀,我刚才吃了外卖的披萨。

分析解读:

游戏中的“小医生”有一定的角色意识,作为医生的他能认真的给娃娃检查身体、当娃娃住院的时候,他耐心陪护。《课程指南》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中有说到:“3-4岁的儿童对他人的情感反应敏感性增强,儿童移情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他们开始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感受情境,理解他人的情感,看到生病的人会表示同情,会作出安慰、关心、帮助等关切的行为。”在这个游戏的过程中,以及游戏后的聊天都充分的反应了幼儿这一年龄特点,小医生对于生病的娃娃很关心,当娃娃没有人陪护的时候,小医生一直抱着娃娃,陪伴着娃娃,照顾着娃娃,至始至终都没有离开过医院,甚至在吃饭的时候,也是像医院里的医生一样匆匆的吃了两口,继续陪护和照顾娃娃。

镜头二:喜欢“打针”的小医生

    游戏中……

游戏后……

我问孩子们:“你们都是小医生吗?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小医生呢?”孩子们说:我们都喜欢做小医生、”“有好多病人的,来不及看病。我又追问:为什么生病了都要打针呢?有的说:打针很疼的。说着眉头皱了起来。有的说:我们喜欢打针。说着捂着嘴巴笑。有的说:我生病的时候,医生一直给我打针的,打针了我就会好了。

分析解读:

医院是孩子们比较熟悉又有点“害怕”的地方,孩子们最害怕的就是医生给他们打针,所以在小医院的游戏中,孩子们都喜欢扮演对立的角色小医生,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给病人打针,在打针的过程中,孩子们感到很满足。《课程指南》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中有说到:“3岁儿童爱模仿的特点非常的突出,模仿是这一时期儿童主要的学习方式,他们通过模仿来学习别人的经验和行为习惯。这个游戏中,孩子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模仿小医生给病人看病、打针等,表现的淋漓尽致。《课程指南》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中还说到:游戏时喜欢与同伴担任同样的角色”。在游戏中果真出现了多个小医生,他们分别给不同的病人看病,打针等,对此他们都感到很满意。

镜头三:遇到着火小医生

游戏中……

小医院里真热闹,一位妈妈带着娃娃来看病,一位小病人在门口候诊。一位小医生正在认真在给娃娃检查身体,突然听到候诊的小病人大喊了起来:不好了,不好了,小医院着火啦……”这时小医生先愣了一下,然后去桌子上面拿起了手机,用手按了按:喂,是消防员吗?小医院着火了,你快来救火呀。然后妈妈带着娃娃跑了出去,小医生想往外跑出去,然后想起什么,又跑回去,用被子裹起娃娃抱了起来,只见她弯着腰,捂着口鼻,飞快的往外跑出去,嘴里还叫着:大家快弯腰,要弯腰跑的啊。这时,消防员正好赶过来:“里面的人快出去,我要救火啦呲呲呲消防员一喷:火灭了,你们可以进来了。小医生和病人们都回来了,小医生又开始给病人看病了……

游戏后……

我问小医生:刚才遇到着火的时候,你感到怎么样?小医生:我有点害怕。我追问:那为什么你没有马上往外面跑呢?”小医生:我要救娃娃,娃娃也会害怕的。我又追问:你拿手机给谁打电话了?小医生:我打了119 ,叫消防员过来救火。我接着追问:我看到你弯着腰,捂着嘴巴往外跑的,这是为什么呢?小医生:着火的时候要弯腰、捂住嘴巴的,上一次我们就是这样逃出去的。

分析解读:

在小医院的游戏中,小医生很积极的参与在其中。当小医生遇到着火的意外时,她表现的很镇静,可以看出她有一定的游戏经验,有初步了解遇到着火的时候可以做什么?怎么做?等等。所以根据以往的游戏经验,小医生知道医院着火了,要打119电话找消防员帮忙救火。在逃离现场的时候,小医生很有责任感,还记得要把小床上的娃娃抱起来一起带走。逃离的过程中,小医生能将以往日常活动中逃生演习的一些经验迁移运用到其中,并用语言和肢体动作等,带领大家一起往外跑逃出去。灭火后小医生又能投入的参与到游戏中,忙着给娃娃、病人看病等。这些游戏行为充分反应了3-4岁儿童的游戏特点、已有的游戏经验,和可能存在的一些不充分的地方等等。

我的思考: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它伴随着幼儿的成长,可以说没有游戏就没有发展,就像指南解读中提到的三句话:游戏反应发展、游戏巩固发展、游戏促进发展。通过观察,让我更深入理解幼儿游戏中的学习与发展。在幼儿游戏中,教师到底应该怎么做?能让孩子更加自主、自由、自信的开展游戏,发挥无限潜能呢?实践后我有几下几点思考:

1. 真游戏——放手游戏,让孩子成为游戏的主人

将游戏的自主权交给孩子,引发孩子自发、自主、自由游戏……才能更好的推动孩子学习与经验的发展,正如小医生的游戏中,教师没有束缚孩子应该怎么玩?而是尊重孩子的意愿:你想怎么玩?游戏的主题由孩子自己决定,这样游戏中孩子们表现出来的故事,都是完全来源于自身的生活、游戏、经验水平,但是确实是最真实的游戏故事,也是很丰富多彩的,如:“认真陪护的小医生”、喜欢打针的小医生遇到着火的小医生,甚至之后会出现更多不同故事情节的小医生也未可知,但是,我很期待孩子们的更多表现,因为我相信,放手游戏——孩子们的潜力无限……

2. 实观察——驻足游戏,看孩子开展游戏的过程

在幼儿的游戏中,教师要认真的做好一个观察者,首先:请停下匆匆的脚步。其次:请一定驻足5-10分钟。再次:请努力做到闭上嘴、管住手、睁大眼睛、竖起耳。耐心的看一看每一个游戏中孩子们是怎样玩的?玩了什么?听一听孩子们说了什么?通过一定时间的连续观察,看孩子们开展的游戏一个过程透过“过程”观察游戏细节,了解游戏中孩子们具体的言行。通过实观察,你会发现很多意想不到的游戏行为正在进行中……孩子们的表达、表现常常会给到我们惊喜。你还会发现孩子们的言行也是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实际水平一个真实的写照,如:情感反应、模仿性强、平行游戏等等。

3. 乐思考——解读游戏,想孩子未来游戏的发展

基于放手游戏+驻足游戏后,教师要及时记录幼儿游戏的过程(包括语言和动作表现),作为教师要乐于思考,通过解读幼儿的游戏行为,了解幼儿游戏的实际水平、游戏情节发展需求,并结合小班孩子游戏的发展目标等,思考哪些适宜的支持性策略?提供有力的支持,如:游戏分享——适时的指导、引发和推动孩子们未来游戏情节的延展。低结构的材料——支持孩子们后续游戏中,自主选择、替代使用等丰富游戏情节。

总之,幼儿游戏需要一定的游戏精神,要让游戏精神真正在幼儿教育中生根-发芽-开花和结果,我们每一位教师需要保持一颗童心,在游戏中陪伴孩子同欢笑、共成长,要给孩子留一片自由的空间,让他们自主的发挥……


分享到:

相关连接